Forum Panels
论坛实况
本届论坛以“全球视野思考,本土方式行动——中国海洋公益战略与行动初探”为主题,以“提升中国公益圈对海洋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海洋公益战略思维;增进海洋公益组织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加强公益组织海洋相关项目策划与实施能力;促进国内外资源对接”为目标,论坛筹备委员会根据会前中国海洋公益行业需求调查结果,主要设置以下四个议题开展交流讨论:
·海洋污染治理与公众参与
·可持续渔业
·海岸带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海洋公益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探索
而论坛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 超过三分之二的参与者将“增进海洋公益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和“提升海洋公益领域的专业水平”视为其前来参加论坛的首要目的,有过半的人希望“了解行业资讯”,最终,调查显示99%的参与者认为其已达到了上述参会目的。这些数据也证明论坛的主题设定符合绝大部分参与者的期待,论坛的实际开展情况没有让参与者失望。
话题一:海洋污染治理与公众参与
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昊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徐功娣、台湾环境资讯协会项目经理林育朱等五位嘉宾分别从“海洋滩涂垃圾清洁及监测”、“沙滩‘三化’黑化泥化硬化”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志愿者组织模式”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探讨了公益组织如何更好的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减少控制海洋垃圾等污染的目标。 他们的分享启发海洋环保公益组织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净滩活动唤起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如何以网络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海洋垃圾监测手段充实海洋污染数据库,如何健全完善志愿者骨干培养机制,从而确保长期且稳定的民间海洋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话题三:海岸带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山东大学副教授王亚民、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FFI)项目经理赵兴峰、东海水产研究所全为民研究员等五位嘉宾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了从“过度捕捞”、“以人工生态造礁的方式促进海洋生态修复”到“海洋及海岸带空间规划”和“公众参与珊瑚礁人工复育”等话题,展示了国内外不同角度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享了先进的工具、手段和技术,并提出建立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实行海域捕捞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建议。从论坛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该话题是第二位最受欢迎的话题,同时也被大家认为期待今后关注的话题。
有与会者指出,目前海洋环保NGO中从事海岸清洁和其他推动志愿服务类型的机构较多,“净滩”似乎成了公众参与海洋保护最知名但可能也是仅有的一个选项。 如何将海滩清洁行动在全国各地培养的志愿者力量和关爱海洋的社会舆论导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或许是本届海洋公益论坛后续可以推动的。 我们需要关注不同议题领域的机构如何联动,探索建立一套海洋保育联动机制。
圆桌讨论
为了鼓励来自社会各界关心海洋公益的朋友打破传统行业界限而充分交流,论坛特意设置了十人一组的圆桌讨论环节。论坛组委会预先设计了十个讨论主题(详见附录9.3)供全体参会人员自由选择,并邀请20位本土海洋公益组织代表、同时也是接受论坛差旅资助的公益从业人员担当每组的组长和记录员。这20位组长和记录员在会前接受了张菊芳和任君恒两位老师的培训,他们遵循“轮流阐述观点——投票选出优先议题——综合各方意见”的流程进行圆桌讨论,保障每个参与人员有均等的机会发表意见和表决。
各小组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讨论后,派出若干名代表向大会进行讨论结果汇报。(点击后从云盘中下载) 随后张菊芳老师就各组汇报进行了中肯而全面的点评,她借此指出我国现阶段海洋公益组织普遍面临的专业认识不足、资源支持不够、同行交流协作薄弱等困难,倡导大家思考如何加强同类领域组织建设学习网络、梳理知识空白点、联合行动强化社会影响等举措。
此项议程呈现出与会者超出预期的参与热情,大家积极阐述观点、热烈讨论的精神状态也感染了众多同行,如此热情和活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海洋公益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主旨报告:
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李伟先生的贺辞中,面对1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关心海洋公益事业的各界朋友们,首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于2015年12月3日上午9点正式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论坛两位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先生及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盖广生主任,分别就“高强度开发下脆弱的近海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意识教育”发表演讲。
苏纪兰院士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然而当今高速而缺乏规划的经济开发已迫使近海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围填海严重削弱了海洋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大规模养殖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造成富营养污染,过度捕捞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为此,苏纪兰院士特别呼吁,应让社会民众更广泛地认识海洋生态危机,尤其重视我国沿海生态系统多为泥质滩涂、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海草床等珍稀自然生境的特点,加大对海岸带开发模式的反思和应对策略研究。
盖广生主任则从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战略角度出发,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家海洋局倡导和组织的各类海洋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并重点以全国海洋公益图书馆项目、珊瑚礁修复影像记录项目为例,强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教育先行,要贯彻“海洋生态文明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坚持以青少年为重点服务对象。同时,盖主任还力邀参会的各路公益组织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共同策划2016年的海洋日活动,更有效地宣传海洋生态文明,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话题二:可持续渔业
代表美国海洋渔业公益机构Ocean Outcomes的中国区项目主任王松林、法国Bloom Association香港分部海洋项目经理的佘国豪等四位嘉宾向与会者分享了有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水产品消费遭遇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生态养殖模式、供应链引导等途径减缓渔业压力的知识经验。 发言嘉宾分别阐述了滨海湿地、近海渔业由于填海造地、围海养殖和不负责任消费而导致的严重海洋生态危机,也指明不合理的城建项目是近海生态恶化和生计难继的导火索,并以本土实践——在海南万宁小海开展的“低密度多生态位的鱼虾蟹混养”等可持续渔业模式为例,探讨公益组织如何扮演 “催化剂”角色与水产行业和消费者合力扭转中国渔业危机局面。
话题四:中国海洋公益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探索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计划中国国家协调员刘怡、阿拉善SEE基金会项目经理张卫、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张菊芳主任等来自资助方、NGO能力支持方及媒体的五位嘉宾畅谈公益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侧重于从多重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动员当地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公益组织与社区的长期伙伴关系、示范适合中国社会组织特点且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并提醒大家注重民间组织行业(区域)学习网络的建设,加强公共传播和应对公关危机能力,如何利用新兴的社交网络手段实现公益组织社会影响力最大化的目标。从论坛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接近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认为该话题为其此次参会带来了最大收获,同时也被认为是今后最期待交流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