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论坛嘉宾

specalist-sun song

特邀嘉宾 孙松

孙松,山东莱阳人,1959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10-2017.3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一直从事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研究,曾三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先后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和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国家973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首席科学家;目前为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东海浮游动物功能群变化机制”负责人。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专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工程技术奖特等奖(排名第一)、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国家海洋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 CoML)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浮游动物普查计划(CMar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委员会(GLOBEC)海洋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研究工作组正式成员(Full Member)。现任全球海洋观测(GOOS)科学与技术专家组成员;北太平洋海洋组织(PICES)生物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China)主席;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长等。

注:嘉宾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不分先后。

Michael W. BECK

Michael W. Beck博士是TNC全球海洋团队的首席海洋科学家,同时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兼职教授。Mike从科学、商业和政策层面致力于5大洲的海岸带保护工作,为决策者提供清晰明确的工具和研究结果;并专注于在适应和保护之间建立海岸带弹性,以适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对沿海居民、财产和自然的风险。此外,Mike在迈阿密先驱报、纽约时报、郝芬顿邮报等报刊的专栏版块上发表了许多热门文章。

Stephen CAMPBELL

史蒂芬·坎博是橡树基金会环境组的高级项目官员,负责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的行动倡导类资助项目。他在南极海洋联盟,绿色和平澳大利亚-太平洋,绿色和平国际等国际环境机构有任职高级管理职位的经历。史蒂芬是350.org澳大利亚的理事,曾经是绿色和平中国理事会成员。他在悉尼麦考瑞大学获法学荣誉学士学位,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法律操作资格证书。

J.Charles. FOX

作为全球海洋保护慈善联合基金Oceans 5 的执行主任,查尔斯·福克斯先生为合伙人与会员协调管理Oceans 5的运营与资助工作。查尔斯曾在美国联邦政府,非盈利机构和慈善机构担任过高级管理职位:他曾是美国环保局水环境科的助理行政官,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长,福克斯先生也曾领导过皮由基金的国际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还曾经在美国国家河流,地球之友,还有环境政策研究所等环境保护组织工作。福克斯先生在国际海洋生态保护领域里拥有30年的经验,被视为以为一位周到杰出的高级管理者。

盖广生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77级),曾任海洋出版社社长,中国海洋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长期从事海洋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组织编辑出版了近百种海洋科普图书和专业著作,发表近百篇论文和文章。连续多年策划组织“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海洋创意大赛”、“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重大全国性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组织倡导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艺创作等。

韩 寒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China Blue Sustainability Institute)创始人、执行主任。曾任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中国区主任,在中国策划和实施了海洋捕捞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项目,推进全球海产品供应链的绿色升级。韩寒女士曾先后在南京大学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获得环境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曾服务于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奥地利驻穗总领馆等机构,拥有十几年国内外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丰富的研究和咨询经验。

Boze HANCOCK

博塞·汉考克博士是TNC全球海洋团队的海洋修复科学家,同时兼职于罗德岛大学研究生院。Boze拥有超过30年的海洋研究经验,他致力于生态学、渔业、海洋资源的管理和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自2004年起,Boze开始参与美国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和河口栖息地的修复工作,如珊瑚礁、盐沼、海草床、红树林以及洄游鱼类的河口栖息地,但是重点关注贝类栖息地恢复。Boze为TNC和众多合作伙伴(如NOAA)的项目经理和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海洋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黄 晖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国家重点实验站站长,亚洲珊瑚礁学会委员。近年来,黄晖做出了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提出在我国珊瑚礁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要远大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论点;揭示南海造礁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及其在珊瑚适应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同时,黄晖致力于通过多渠道促进我国珊瑚礁及其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理。

Keith KEI

香港珊瑚普查基金会总干事,长期的珊瑚礁监测和培训公民科学家、海洋生态学家。1997年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1997年与Gregor Hodgson教授合作在科大创立珊瑚普查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全球海洋保护和珊瑚礁监测。从1997年开始已调查了超过7200个珊瑚礁。在香港,拥有72支珊瑚普查队,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大学,高中,潜水商店和环境顾问的800多名志愿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检查队。在过去20年中定期监测了33个珊瑚普查点,促进了本地海洋保护。

林欣砚

瑞竺慈善咨询负责人, 曾就职于瑞士橡树基金会,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关,联合国大学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国际环境机构。专注于中国环境政策的研究与环境资助项目的管理。获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国际经营学健康环境与生命科学项目学士学位,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刘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关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营养级礁栖动物摄食生态学、底栖微藻多样性及功能、环境压力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响应、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此外,刘胜博士还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近岸生态系统资源产出的影响,开发运用于现场研究的赤潮流通途径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赤潮等生态灾害的影响效应。

刘雅丹

现任中国水产学会顾问、研究员。刘雅丹于1990年-1998年在农业部渔业局工作, 1999年起在中国水产学会工作。2013年被中国科协聘请为第一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雅丹研究员一直从事水产科学普及和国际渔业合作与交流工作,特别是国际渔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热点问题论坛。先后与20多个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推动先进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交流和实施。

刘永龙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中国海洋公益论坛首倡者,第二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筹委会主席。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11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和运作经验。2000年6月起从事公益事业,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发起了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和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并担任两机构法定代表人,协助创立了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广州市优沃计划执行中心(2012年,任理事)、上海畅炯公益事业发展中心(2015年,任理事)。

卢思聘

卢思骋先生于国际及本土环保NGO工作近二十载。前后创办前进工作室和创绿中心,曾任绿色和平项目总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等职位,并协助参与自然之友、全球气候行动联盟等多家NGO的管理。因在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公众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杰出贡献,曾多次获国内外多项奖项及荣誉, 如“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等。

Laurence John MCCOOK

生态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际访问学者。劳伦斯博士一直致力于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研究,于2002-2014年间任职于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参与制定一系列基于科学研究的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政策,撰写大堡礁现状及变化报告,与国际上海洋保护区研究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中科院南海所访问期间,对中国南海主要珊瑚礁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提出了建设性的管理和保护建议。

子雯

子雯(May)是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长,有着连续11年管理和运营国际公益组织的宝贵经验。2016年8月,她创立注册了公益组织 “GoalBlue为蓝”。致力于通过建构"智慧吃+低碳行"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和培养消费者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帮助大众树立有态度、可持续的消费观,让中国城市生活更健康,更快乐,也更有尊严。“为蓝”旗下项目包括 “智慧吃”,“低碳行” 和 “蔚蓝海洋”。

钱晓华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会长。1984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2002 年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 学位,2008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两岸关系。钱晓华把公益作为主业。加入阿拉善生态协会已逾 10 年,成为终身会员。2013 年当选为第五届监事长,2015 年当选为会长。此外,钱晓华资助历史学研究,对中国周边国家关系档案、中国民间史料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对历史学研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为此,钱晓华和沈志华教授一起在 2013 年被腾讯网评为“时代知行者”。

全为民

全为民博士主要从事河口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与海洋环境科学等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多项课题,包括中央级国家公益性研究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农业部重点实验开放基金、以及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上海市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等委托项目。

Walter REID

沃尔特·里德于2006年加入派克德基金会,担任保护与科学项目主任。 在加入基金会之前,他曾是斯坦福大学环境研究所的咨询教授,并于1992年至1998年间担任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副所长。1998至2005年3月,沃尔特间致力于创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沃尔特于1987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 1978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动物学学士学位。

史春波

《钱江晚报》深度报道记者,从业12年。从2013年开始持续关注东海渔业资源的现状和保护,调查采写的“东海无鱼”、“保护幼鱼”等四十多篇系列报道,引起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东海渔场的复兴。

石全华

石全华博士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现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白鹤文化国际研究院客座教授。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10年多公益组织工作经历,特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丰硕成果及建树。在项目管理、策划、公众关系管理和品牌管理等相关领域经验丰富。

汤银兰

从事慈善公益事业20余年,擅长公益项目开发和管理。曾先后参与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了“慈善教育万人培训”、“汇丰银行再就业培训”、“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培训”、“阳光下展翅——上海就业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等一批有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社会效益慈善教育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

王书文

现任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具有30余年的教师、商业和公益领域经验。曾担任美国大自然保护保护协会(TNC)担任替代能源议题经理。工作重点为减少云南和广西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薪柴消耗。随后在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及阿拉善SEE基金会工作7年,作为副秘书长负责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治理项目以及整个组织的战略管理工作。2016年6月起,在上海担任弘毅生态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职务。2017年5月加入千禾社区基金会,出任秘书长。

王清印

长期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B专题、国家重大科技规划(973计划)课题、国家海洋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以及省部级课题等多项。在对虾受精和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国对虾抗逆新品种选育、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扇贝三倍体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方面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是国内同一学科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续两届被评选为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劳动模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

吴建升

2006年进入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工作,从事深度调查至今。参与过汶川地震、南海一号打捞、澳门及香港回归10周年等大型报道,自2012年起专事垃圾分类报道及推广,先后前往台湾等地深入采访当地垃圾分类成功经验,先后发表垃圾分类专题报道数十篇,20多万字,被深圳市政府聘为深圳市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同时也成为各方认同并高度评价的垃圾分类专家,多次组织和主持垃圾分类大型沙龙和论坛,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

夏嘉祥

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大鹏)秘书长,自由潜水员、水肺潜水救生员,马拉松跑手,WSET品酒师。2010年投入珊瑚保育活动,2015年开始全职服务于潜爱大鹏,坚定的海洋生态保育实践者。

俞国平

现任中国海警东海分局筹备组执法执勤组副组长,曾在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从事渔政执法和渔业管理工作,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自2002年起持续多年参与中日渔委会和中日渔业资源专家小组会谈。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洋山工程生态修复项目获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参与编写并出版了《渔业水域生态保护与管理》、《东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东海区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图鉴》、《渔船管理概论》等书。获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渔业资源专业,2001年毕业于上海社科院与美国西南大学联合举办的MBA专业。

杨松颖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项目经理(海洋),主要负责海洋垃圾治理项目,研究香港的海洋垃圾问题,针对源头与持分者寻求解决方案,致力推动政府、民间团体与社区合作,并鼓励跨境交流以达致整个地区的情况改善。201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环境科学硕士后,于2011年再在该校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珊瑚及海藻的海洋生态。

朱建刚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讲座教授。发表《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的民族志》,《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专著及论文,并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及《公益》杂志。同时担任民政部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立

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博士长期从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地立法、社区协议保护、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环境政策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研究,在Nature,Science,Conservation Letters,Biological Conservation,Ecosystem Service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观点文章和研究论文70余篇。此外,张立博士还长期从事在华国际民间环保组织管理工作,曾在2002-2006年担任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驻华首席代表,2008-2013年担任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中国项目总监。中文

周永东

现任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多年来从事渔业资源调查、渔业生态修复及渔业管理研究等科研工作,完成并参与了国家“ 973 ” 和“ 215 ” 项目、浙江省重点项目等近30 个科研项目。为东海区和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专家小组成员、中日渔业委员会海洋生物专家小组委员会(中方)委员。曾获浙江省、国家海洋局、上海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各类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 多篇。曾于上海水产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朱文斌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浙江站副站长,硕士,高级工程师,浙江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远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海洋捕捞、远洋渔业、渔业资源与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主持各级项目14项,主笔完成《浙江省远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近海与远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调查、海洋捕捞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授权发明专利15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编和参编专著3部,主持省级地方标准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2名。